即使在绿道上,有时货车也与自行车抢道。全泽超 摄为倡导绿色出行,各部门不断组织活动吸引爱好者参加。陈春花 摄核心提示2012年的江门,绿色、环保成了城市建设的关键词。但遗憾的是,绿色发展战略迟迟未能拓展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
从今年初的“两会”到上个月的“城市无车日”,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的建议反复被提出,却始终未见行动。记者从江门市交通局获悉,发展自行车交通出行规划的初步研究成果下月或出台。按照原定时间表,11月初向分管领导汇报并收集意见进行修改后,就出台最终成果;11月底争取市政府将其列入明年的政府工作。
在摩托车出行比例偏高的江门,自行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回归人们生活能否缓解拥堵?曾经作为人们生活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重新上路,会遇到哪些难题?最大难题是道路资源如何分配从今年初开始,江门着手推动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经过近半年的调研,目前《江门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与实施方案》(初步方案)已完稿。“这一初步研究成果是根据规划局提出的慢行系统思路做出来的。
”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赵瑞玲介绍说,在今年推动这项工作,是因为各种条件都逐渐成熟,一方面城市绿道已建成,另一方面江门正在规划搞市区慢行系统,很多道路开始改建。实际上,公共自行车系统并不是新鲜事物,目前珠三角城市几乎都已推开,主要用以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缓解城市“行路难、停车难”状况,在江门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做的也是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即最后一公里,公交到不了的地方,以这种方式补充,衔接公交车站到家门口之间的距离。一般是一小时内免费。我们测算过,4公里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很多时候这比开小车、摩托车都方便。
”赵瑞玲说,这是对城市以后的管理很有前景的项目,如果系统铺开并发展得好,未来在江门不仅仅是补充形式,有可能变成主要形式。现在,江门推行这一系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道路资源分配的问题。“人行道、单车道、摩托车道、公交专用道、小车道,单是切面都要5个了,而现在有些道路截面连三个都不够。”赵瑞玲表示,道路资源分配是个大问题。
以前规划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几乎都被机动车占用,变成停车位。若要重新恢复,到时没有地方给人停车,又会引发很多意见。为此,几个相关部门开了多次会议,“市政府也正在积极研究市区停车难的问题,希望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但她直言,作为交通运输部门,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我们经常说,不要将道路变成停车场,这样可能很多事情会好办得多。”资源分配问题还让她担忧自行车出行的安全问题,在江门市民出行方式构成中,摩托车所占比例最高,将近70%,而加上小车,两类机动车占了近90%。摩托车多一旦没路走,可能会开上自行车道,对骑自行车的人造成安全隐患。
据透露,像其他城市一样,江门这一系统或先在某一区域作试点,条件成熟后再考虑在全市铺开。根据目前江门的实际情况,系统建设首期或会考虑在北新区先做试点,那一区域的道路相对较宽。租赁系统或模仿“株洲模式”据介绍,在编制规划时,江门先后到深圳、株洲、佛山等地考察。
记者从初步方案中看到,江门的规划主要参考了株洲模式、上海模式、武汉模式和深圳模式等。赵瑞玲介绍说,株洲的模式是目前全国运行最成功的,但是否完全适合江门,还有很多意见要综合考虑,因为其租赁点也很密,政府投入也很大。“自行车的使用率很高,一般是每天的周转率在7-8次以上,株洲所用的自行车所有配件都是封闭式不能拆的,有效地防止了某些盗取或破坏自行车零部件的情况,维护成本会相对低很多。
”据预算,按株洲的系统,一辆自行车就要两千元,加上锁车桩和后台运营系统的建设,如果江门第一期要投入5000辆自行车,前期投入至少需要1亿元。赵瑞玲坦言,除了资金问题,接着还要考虑运营模式。“目前运作模式有几种,一种是完全由政府购买服务,像株洲,不以广告盈利,这样车辆的保管也会好。另外一种是企业投资、政府补贴,那么企业可以商业化,用车身来做广告。
”她表示,希望前一种模式,车身不乱贴广告,整齐美观一些。但是以江门的情况,可能还要考虑其他的多种模式,譬如政府投资,企业经营维护或是完全市场化运作,“不然以后的维护费用将是政府长期的负担,像株洲一部车一年需要700元以上的维护成本”。据悉,目前江门有意在公交站、居民小区、大型商场、大学门口等地设租赁点,但具体的点未定。而在方案正式出台前,交通部门会征求市民意见,看他们认为江门需要投放多少辆车,设多少个租赁点,最希望设在哪里等。
●人物人大代表刘夏林,四年里提三次相关建议 “能否采用倒逼机制,确定实施时间表”“他们前两个月跟我联系了,将一些情况通报给我,说是由交通局正在牵头做这个事。已经开始有动作了,是好事。
”江门将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的消息传出后,最兴奋的莫过于人大代表刘夏林。在近四年的两会上,刘夏林三次建议江门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2009年提交《倡导绿色交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2011年提出《关于“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议》、2012年的是《关于“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江门”的建议》。
都是同一个主旨,“倡导回归绿色出行,合理引导自行车交通的发展”。2009年,交通局给他的回复说,推动这项工作涉及到管理问题和财政问题,而且推广免费自行车租赁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
对此,他表示理解。时隔一年后,看着临近的广州、佛山都先后实行公共自行车,他再次提出建议。
那一年,交通局给他的回复是,这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共自行车的定位、投放量,站场(网点)设置,运营管理,服务机构等社会公众利益和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在吸取国内其他城市经验后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方案报请市政府批准后再启动。这一次的回复,他不满意,认为答复同2009年基本差不多。“江门可否真正行动起来?”他不客气地回应说,2009年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建议时,答复是提请市政府认真研究其他城市的做法,两年过去了,不知有无提请市政府?“能否也像现在的许多工作一样采用倒逼机制,确定实施的时间表?”他希望江门能跟上全国绿色交通的趋势,而关键是“解放思想,积极行动”。
今年还未得到回复,但交通局方面已与他联系。虽然进展没有达到他所理想的速度,但他对此表示肯定。
刘夏林说,每年到全国各地出差时,都专门去考察当地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的做法和成绩。反复提此建议,是因为觉得这是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城市交通不可能全靠公交、小车。提出这个主要从缓解交通方面、环保方面考虑,江门很适合搞,因为城市小,骑车上班也很适合,还能锻炼身体。江门发展要以公共交通为主,以公交、自行车这个为主要方向。
”他直言,对于目前这个系统建设不是特别满意,为推动落实,“明年继续提”。■链接我眼中的自行车五邑大学退休的吕老师,从1986年来江门到现在,一直都是以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她说,80年代骑自行车上班很方便,“那时大部分人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路面上没有这么多小车,摩托车也没多少”。
那会儿,她曾骑自行车从江门到新会。她清楚记得那时是新会金沙广场开业,夫妻俩便一起骑自行车过去看。
以前暑假,姐姐过来江门玩时,“都是三个人一起骑着三辆自行车出去玩”。她说,以前骑的自行车还是要上牌、打号、年检。1990年后,江门人口增加,也从那时开始,江门摩托车慢慢增多,骑自行车的人渐少。
但她还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买菜。可是也就从那几年开始,各种安全隐患开始出现,其中很明显的是她的自行车一部接一部被偷,她最心疼的一部永久牌的自行车,是从广州家里带到江门,车手把、质量什么都很好的。
她至今还记得,在易初莲花、逸豪、泰和广场、人人乐,都丢过自行车,甚至“前后轮都锁了还是被人扛走”。她现在经常骑自行车主要是出去附近买菜,再也没敢骑远,因为机动车太多,总有种在“夹缝中求生”的感觉。
新会骑友阿刚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他是江门自行车队一名成员。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骑车上班。
他2003年开始骑行,那时候玩专业单车不超过10人。那时,他还会骑着自行车上班。走进单位,同事都用异样的眼神看他,“别人会奇怪,觉得你有条件,为什么不开车。”但他依旧骑自行车上班。
而这一举动也感染了单位的人,如今单位有20多人像他那样,常骑自行车上班,“现在单位都有专门的单车位”。在他看来,骑自行车不仅环保、健康,还是时尚运动,“你平时看到街上戴专业头盔、车服,骑车的不觉得是一道亮丽风景么。
”“在欧州穿着西装,戴头盔骑自行车上班是很正常的事。”他希望政府在硬件方面有些改变,但更重要是从软件方面作改变,改变市民绿色出行意识,提倡环保出行方式。
专家绿色出行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五邑大学教授袁国清表示,要单独修一条自行车专用车道来搞这么个系统,江门不具备这种条件,尤其是在老城区。他曾担任江门很多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的技术顾问以及参与城市规划,之前对老区也做过调查研究,路网的通达性不是很好,现在主要道路开始塞车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在主要道路辟一条自行车道,道路资源会更加紧张”。
他觉得,江门全市铺开不可行,若搞试点是有可能的,从各种角度讲,北新区作为新规划区确实是较好的选择。他建议有关部门多做咨询,与规划、道路方面的部门、专家一起来研究,要有多方面的准备。
“这系统涉及人群很多,搞路就要为大家服务,如果不能为老百姓服务,只是这么弄一下走过场,起不了作用。”他表示,慢行交通、绿色出行首先让老百姓接受,观念转变。
因此这个工作一定要“循序渐进,科学规划”。在他看来,绿色生活、绿色出行不止是自行车出行,还涉及到绿色能源等,社会发展会向绿色、环保趋势走,“但是这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搞好的事,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调查大部分人支持公共自行车计划道路分配和安全成关注点笔者随机采访了30人,包括学生、退休人员、上班族等。
据统计,超过2/3的人表示赞成公共自行车计划,只有3人表示不赞成,不太赞成的原因包括“城市比较拥挤,不适宜自行车出行”以及“浪费资源,难普及,担心手续繁琐”等。还有少部分表示持观望态度,担心这只是作秀。对于是否会选择,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会”,主要出于锻炼身体或省油等目的,但不会太频繁使用;另一部分人表示,要视道路的状况和出行距离而定。
对于租赁点,大家都偏向选择在公交站、小区门口、大型商场、大学门口等场所。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市民最担忧的道路分配及安全问题。“我觉得现在骑车比较安全就是在绿道上。”小徐因为曾在市区骑自行车被撞倒,之后再也没有骑车出行。
她说,每到下班放学高峰期,单车、摩托车很乱。经常骑车上下班的小姚则担心,如果将来骑自行车的多了,是不是会演变成自行车和电动车抢道的问题。此外,租车的费用、手续以及事后监管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点。
方小姐表示说,会租用,但担心这种租车押金很贵,手续繁琐。“问题是提了之后,能有多大的执行力度?如果监管不好,只是个形式,还是一点意义都没有。”有人担心,如果系统建成后,监管不好,会像现在的绿道一样,经常有一些小车、摩托车开上去。
南方日报记者 陈春花实习生 泳游(原标题:自行车绿色出行有多难?)。
本文来源:米兰app体育下载-www.yishunapp.com